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七夕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2023-08-27 04:57:26 | 作者: 望乡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源自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七夕节是古代中国年轻女性最重视的节日,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和七姐诞等。

  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中的喜蛛应巧是一种早期的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投针验巧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七月七日中午丢巧针。妇女将面放入水中,顷刻间,水面上会形成一层薄膜,她们会投入一根绣针,如果能浮起并看到针影,就被视为巧艺高超;如果水中能形成云朵、花朵、鸟兽等形状的影子,或者出现鞋子、剪刀、茄子等形状的影子,被认为是得到了精湛的巧艺。拜织女是由少女和少妇组织的活动,她们会和朋友或邻居一起拜访织女。大家斋戒一天,洗漱完毕后准时到主办者家,然后在案前焚香拜谒,大家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花生和瓜子,一边面向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愿。吃巧果是七夕节的特色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也被称为乞巧果子。巧果款式繁多,主要由油面糖蜜制成。

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七夕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古代也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相传,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和牛郎会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并向她祈求美满姻缘。据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们会到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巧艺,因此被称为乞巧。乞巧节源于崇拜自然和女性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结合,逐渐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在中文中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倍吉祥之意,因此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台湾称七月为“喜中带吉”月,因为草书中的字形和连写的“七十七”相似,所以将七十七岁称为“喜寿”。

六合号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

相关新闻

24小时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