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八上科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2024-03-21 16:57:24 | 作者: 净广
《微小世界》(第一单元科学概念|小学科学)6-1 《微小世界》思维导图
6.1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你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由镜框和镜片组成。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东西动了,镜子不动;镜像动物不会移动。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有凸度)、立体。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5.水滴、装满水的圆瓶、玻璃球都有放大的作用。
6.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放大镜,你可以发现昆虫非常奇怪的结构:蟋蟀的“耳朵”在前脚的内侧;苍蝇的脚上有爪子、脚垫和感觉器官,可以帮助它们在各种表面上爬行。
2.蝴蝶的翅膀上覆盖着彩色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分别在头部上方的两侧。苍蝇、蜻蜓和蜜蜂都有复眼。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复眼是由很多小眼睛组成的,每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的。
4.昆虫的触角相当于“鼻子”,可以分辨气味,感知周围的信息。蝴蝶的触角是杆状的,天牛是鞭状的,蚂蚁是膝状的,飞蛾是羽状的,蟋蟀是丝状的。
6.3 《放大镜下的晶体》
1.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叫做晶体。
2.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几何形状:盐是立方体,白糖是六边两头的金字塔;味精是柱状的.
3.自然界中大多数固体物质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花岗岩由长石、应时和云母组成。珍珠、塑料、玻璃、松香、琥珀等。不是水晶。
4.我们可以通过蒸发水和降低温度来制造晶体。
6.4 《怎样放的更大》
1.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像变大。3倍放大镜和5倍放大镜的组合,最大可以放大35=15倍。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的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莱文胡忠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将金属结构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4.放大镜可以把一个物体的图像放大几倍;光学显微镜可以把一个物体的图像放大几千倍;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几百万倍;扫描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几亿倍。
6.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显微镜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射镜等组成。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方法和步骤:放置、瞄准、装弹、调焦、观察。
2.显微镜下呈现的图像是实际物体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像;看到的方向与现实相反:图像在左边,标本向左移动。
3.显微镜的放大率=目镜的放大率物镜的放大率。
4.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
5.植物细胞的结构不同于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6.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并命名细胞的人。
7.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6.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洋葱皮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
滴水,切洋葱,破洋葱,标“#”,去皮,放皮,盖玻璃,染色,吸水。
2.细胞理论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4.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来进行的。
6.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移动很快。你可以通过吸收多余的水分或者放一点棉花纤维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2.不同形式的微生物生活在水中。我们可以将干草浸泡在池塘水或鱼缸水中培养微生物。
3.微生物具有生物学特性,例如:它们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例如
6.8 《微小世界和我们》
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微生物和细胞。
2.人类探索了医药、食品、农业、垃圾处理等微小世界。
3.人类对微小世界探索的成果,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物质的变化》(第二单元科学概念|小学科学)6-2 《物质的变化》思维导图
第一课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一切都是物质。
3.有的物质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和大小,而没有新的物质产生;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二课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2.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经历化学变化又经历物理变化。
3.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有物理化学变化:变化的过程是:白色颗粒状3354黄色液体3354棕色糊状3354黑色固体。
4.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蜡烛油,这是一种物理变化;液体蜡烛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
1.米饭咀嚼几分钟后会变甜。是大米在口中与唾液反应,产生麦芽糖的化学变化。
2.淀粉和碘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紫色物质。
3.我们可以用碘来检查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颜色越深,淀粉越多。
4.含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馒头、面包、南瓜、大米、香蕉等。
第4课
1.小苏打是白色细粒状固体;白醋是一种无色有酸味的液体。
2.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会发出嗅嗅的声音。用手摸摸杯子的外壁,感觉很凉。
4.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不助燃、比空气重等特殊性质的气体。
第5课
1.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呈红褐色,无金属光泽,易碎,粗糙,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铁锈产生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第6课
1.硫酸铜溶液和指甲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将指甲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可以看到指甲表面附着有红色物质,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会变浅。
3.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以下现象:变色、放热、产气、产生沉淀物等。
第7课
1.铁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盐可以加快铁锈的速度。
2.将铁与水和空气隔离是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之一;(如:干存、喷漆、表面打蜡、电镀、搪瓷等。).)你也可以改变材料的属性,比如不锈钢。
第8课
1.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都利用物质变化。
2.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不一定与物理变化同时发生。
六年级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科学概念整理
6-3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思维导图
第一课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逆时针(从西向东)绕地球运行。
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8万公里。
3.月球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1/4;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80;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4.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人类足迹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5.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肉眼观测、天文望远镜、探测车、探月。
6.月球上没有液态水,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
7.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
第二课
1.满月变化过程中月亮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农历中一个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2.月相其实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月亮明亮的一面总是朝向太阳的方向。
3.月相变化规律:前半个月,人们看到的月球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新月,亮面在左侧。
4.典型月相的变化过程:新月-残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第三课
1.陨石坑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陨石坑的形成和许多推测。一般认为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即“撞击说”。
3.陨石坑的特征:分布无序,数量众多,大小深浅不一,近圆形。
4.在模拟实验中,我们用平坦的沙面模拟月球表面,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模拟陨石,从不同高度投放模拟陨石撞击。
第4课
1.日食和月食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球阻挡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形成月食。
3.日食的特点:太阳被物体遮挡;挡光物为球形或圆形;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几乎在一条直线上;阻挡物在移动。
4.月食是当月亮移动到地球的阴影中时,地球挡住了从太阳到月亮的光。
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5.月食可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
第5课
1.太阳及其周围的行星、卫星、矮行星和小天体构成了太阳系。
2.建立太阳系模型时,天体之间的距离要按比例缩小。
3.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按照离太阳的远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5.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木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唯一有生命的是地球。
第6课
1.星座是天空中距离不同、没有联系的星星的视觉形象。为了便于人们识别,把看似彼此保持相同距离的行星归为一组,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北极星是小熊座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星,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晚上辨别方向。
5.北斗勺口连着两颗星,再往上五倍就能找到北极星。
6.北斗七星勺柄一年四季指向不同,分别指向春(东)、夏(南)、秋(西)、冬(北)。
第7课
1.随着季节的变化,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星座。星座在天空中运动变化。
2.夏天的天空中有三颗明亮的星星组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它由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组成。
3.天蝎座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又称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巨星。
4.夏天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星带横跨南北天空,这就是银河。
5.使用主动观星地图时,将其举过头顶,转动星座地图,使地图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方向一致。
第8课
1.银河系是一组恒星,由大约1000 ~ 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10万光年。
2.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是用来测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3.天体系统的大小排列: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3354太阳系——地月系统
我们无法观察到宇宙的边缘,它正在膨胀。
5.宇宙生机勃勃,有恒星诞生,也有恒星消亡。
6.伽利略发明了天文学
第一课
1.人们不得不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厨余垃圾等。
2.人们丢弃的垃圾会危害环境。
3.垃圾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材料、危害、原始用途、来源、处理方式等。
第二课
1.垃圾处理方法有填埋、焚烧、堆肥等。
2.垃圾填埋后,可以在上面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用来盖房子、种庄稼。
3.在模拟实验中,清理后的沙子模拟土壤,沾有墨水的纸巾模拟垃圾,清水模拟地下水,水雾模拟降雨。实验中我们发现瓶子里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黑色,说明填埋会污染地下水2。
4.堆肥方法
优点:减少垃圾,形成肥料。
缺点:产生大量气体,包括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
5.垃圾填埋地
优点:方便;成本低。
缺点:占地;分解慢;它可能会污染地下水。
6.垃圾焚烧
优点:占地面积少;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热量可以用来发电。
缺点:消耗大量电能;可能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
第三课
1.减少垃圾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减少垃圾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复使用。
2.减少报废的方法:少用一次性商品,商品不过度包装,从而延长商品的使用寿命。
3.再利用方法:我们可以多次使用塑料袋、塑料绳、塑料瓶来减少垃圾。
第4课
1.垃圾中的一些原料可以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包装便于垃圾回收和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塑料可以多次熔融成型,回收废旧塑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回收玻璃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造玻璃更便宜。
回收废金属不仅节约能源,而且节约矿石资源。
4.垃圾可分为四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厨房垃圾:剩菜、果皮等。
可回收垃圾:塑料、金属、玻璃等。
有害废弃物:过期药品、废针管、废灯等。
其他垃圾:渣土、砖块等。
第5课
1.人们在生活中使用大量的水,淡水资源短缺。
2.节水法:用过的不太脏的水可以积攒起来二次利用;用杯子刷牙;等待阵雨。
3.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自1970年以来,世界人均供水量一直在减少,并继续下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第6课
1.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目前,水污染来源主要有:生活、工业、农业、医疗等。
3.我们可以通过沉淀和过滤来分离污水中的杂质。
4.淡水除了沉淀过滤,还要在自来水厂加药杀菌。
5.污水一般用物理、生物、化学方法净化。
6.废水处理系统:预处理(过滤沉淀分离塑料袋、菜叶固体、活性污泥等。);再处理(滴滤系统:废水经砾石过滤;细菌分解水中污物,加氯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附加处理(排入露天池塘自然净化)。
第7课
1.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水污染调查内容:周边环境、是否有废水排放、水色、水中是否有动植物、水面是否有污染物等。
3.观察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
4.你可以用显微镜检查水中是否有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第8课
1.目前,冲突中的环境问题包括垃圾、水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人类正在关注相应的环保行动。
2.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
3.减少废气和废物的排放是控制空气污染的最根本的方法。我们可以尽可能少地旅行(乘公共汽车、地铁等)。)和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
4.“白色污染”一般是指所有使用后没有收集和处理的塑料污染。
5.应对白色污染的方法: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用可降解塑料代替普通塑料。
6.朱、郭襄树、树、鹅掌楸、金丝猴、大熊猫等都是中国珍稀动植物。
7.人类的滥猎和过度开发,加速了物种的灭绝,使微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9.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态。
六合号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