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射手座,曾仕强谈十二星座 曾仕强谈生肖属相
2024-03-27 18:27:05 | 作者: 胡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深刻的过年记忆,可是,长大之后,我们日渐融入繁重且快节奏的生活,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感怀过去呢?我常常想,回忆,也是一种奢侈。
儿时,我对过年充满了兴奋和期待。那时候对过年还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过年是一个人们特别注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筹备,直到正月十五,过年的氛围才逐渐退去。
而我,就特别喜欢这氛围。
过年,真的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的节日。与现在的过年期待亲人们团聚不同,儿时的过年就是纯粹的过年,无论是大人和小孩,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微笑。
现在想来,过年的记忆中,充满了节奏感和有仪式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年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前前后后持续近一个月。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考虑过年的事情了,腊月二十四开始正式启动过年的程序。
虽然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一般,但该准备的,一样也不能少!父亲负责采购鱼和肉,母亲负责蒸包子、蒸馒头、炒花生、炒瓜子。
鱼,腌起来;肉,挂起来。馒头或包子蒸了一锅又一锅,家家都这样忙碌着,好不热闹。
大人们忙里忙外,小孩子们跑里跑外,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对了,这一刹那打开记忆的阀门,忽然记起来,小时候过年还要贴门神和灶王爷!
在更早的记忆里,过年,家中还曾杀过一头猪。我那时候两三岁吧,反正不超过五岁,记忆真的非常模糊了!
猪是在大门外受刑的,哥哥将我拉到院子里,将大门插上,捂着我的耳朵,不让我听到猪的嚎叫。
还有一个记忆的片段,曾是我童年好长时间的阴影。那只猪的猪头后来被吊在过道屋的屋顶。我进进出出不敢抬头看,甚至有时候闭着眼睛跑过去。
猪头为什么吊在屋顶呢?是祭祀吗?还是因为没有冰箱,吊在那里防止放坏了或被猫偷吃?
抑或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压根就没有这件事情?无论如何,先写出来吧,等有时间,再细细跟父母求证。
年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送节礼,送给舅舅家。我和哥哥还小的时候,就是父亲亲自送,后来,哥哥送,再后来,待我高中的时候,就是我送了。
送的东西主要是鱼和肉,条件好的还有酒,现在好像都流行送奶和饼干了,当然,酒也依然少不了。
年前,在乡间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挂着白花花猪肉和亮闪闪大鱼的自行车,那一准是去送节礼的。
离过年越来越近了,父亲开始采购红纸和墨汁,准备写春联,当然,后来是直接买春联,到现在,往往春联也不需要买了,一般银行、保险公司、甚至是礼拜堂都会赠送。
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村子里识字的不多,很多人都找他写春联。等到哥哥念高中的时候,邻居们多直接买街上写好的春联,而父亲则坚持让哥哥写春联,提高书法水平。待我上高中的时候,这个任务又落到了我的肩上。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印刷好的春联遍布大街小巷,似乎人们对亲自写春联都失去了热情,我们家也是。
但曾经写春联的场景,却无比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哥哥先将红纸裁剪为春联及横批的尺寸,然后根据春联的字数,将红纸折出痕迹。
待写春联时,我站在桌前,帮哥哥拉着红纸,使之平展,方便下笔。
那时候一般专门有一个常用春联的小册子,哥哥的日记本上也记录了很多经典的春联,甚至我的寒假作业上也都能找到一些非常不错的春联。
最常写的春联,我还记得几幅,而且几乎每年都要写,比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一般贴在堂屋的正门上;
「望前程一帆风顺,创大业万里生辉」, 这一般贴在过道屋的大门上;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一句诗词是哥哥的最爱,所以贴在我和哥哥所住的东屋大门上;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个自然贴在爷爷奶奶的门上。
另外,盛粮食的容器(一种用芦苇编织的大圈圈)上要贴上「五谷丰登」,猪圈和牛槽上还要贴上「六畜兴旺」,平板车要贴上「出入平安」,甚至院子里的那颗枣树上还要贴上「满院春光」,大门外还少不了「出门见喜」四个字。
还有很多边边角角的红纸,都被裁剪成巴掌大的正方形,均写上「福」字,贴在水缸上、石臼上、炉子上、箱子上、床腿上、甚至还有父亲做木工活的锯子上!
什么时候贴春联呢?一般是大年三十的上午,早饭后,午饭前。
除夕的早晨,我们还没有起床,父亲就在大门外放了一挂鞭炮,喜迎节日的到来!
在我们老家,并没有年夜饭这一说,早饭和晚饭都比较简单,重点是中午的那一餐。早饭后,母亲和姐姐在紧张有序的忙着午饭,父亲则负责烧灶。
哥哥用面粉加上水在炉子上打了一碗浆糊,然后带着我,撕去去年的旧春联,贴上今年的新春联。
妹妹则跟着跑里跑外。
这冬日里冷峻的色调被大红的春联打扮的非常的妖娆和鲜艳,让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
午饭的时间到了。过节时,开饭前总要先放一挂鞭炮。这时候,村子里也早已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节日的氛围真让人怀念啊!
放完鞭炮,接下来还有程序。
父亲和哥哥将堂屋的桌子抬到院子中间,放上酒和肉。然后,再烧一对父亲用草纸叠的元宝,用筷子沾点酒洒在地上。接下来,桌子前再放上草垫子,从父亲开始,我们每个人对着堂屋的方向逐个磕三个头。
这个过程,就是敬老天和敬祖先。礼毕,再将桌子抬回屋子里,才开始了真正的除夕大餐。
吃完午饭,下午是不是可以清闲了?还没有,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饺子馅。小时候的饺子馅都是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剁出来的,这需要耗费好一番功夫。
而我,则将平时积攒的、最新的硬币拿出来,一个五分的、两个二分的和六个一分的三种规格共九枚硬币,用碱水煮沸、清洗消毒,已备第二天包饺子使用。
当然,现在的规格已经替换为一个一圆的、两个伍角的和六个一角的硬币。
为什么过年时包饺子要放硬币呢?如果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今年的运势将会很棒,这并没有什么原理和依据吧,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也算是增加了过年的仪式感和乐趣。
比如,小时候,我和妹妹争相到锅里捞沉在锅底的饺子,期待能吃到硬币。
话说很神奇的是,大约从2012年开始,我每年吃到硬币的次数和金额几乎都是全家第一名,而运势也的确越来越好。
比如,2019年的这个春节,我第一个吃到的就是唯一的一元硬币,然后又吃到一个伍角硬币,内心颇受鼓舞!另外,网上说,2019年是摩羯座运势大涨的一年,让我内心更加雀跃!根据曾仕强先生的理论,运势好时,要快马加鞭、抢收抢种,千万不要辜负好运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所以,2019这一年,我务必要好好规划,勤奋不辍。
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的响起,各家的晚饭也陆续开张。晚饭后,烟花正式登场。
家里的烟花一般都是哥哥去放的。父亲将门廊的灯打开,哥哥将烟花抱在大门外的村道上,用打火机迅速点燃烟花的导火索,便果断跑开。父亲又将门廊的灯关闭,全家人撤在安全的地方观看。
此时,邻居家、邻村的烟花都在争相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映红了天空,照亮了漆黑的夜!
大约晚上的八点开始,进入例行的吃瓜子、看春晚时间。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还要去后院四哥或二哥家看。
熬过12点是轻轻松松的,12点开始,村里村外又响起了连绵不绝的鞭炮声,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又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吵醒了。因为老家的习惯,三十和初一,不光是开饭前要放鞭炮,而且清晨起来也要放鞭炮。
母亲和姐姐早已在和面包饺子了,而陆续起床的我们,也一起参与。
一般,初一的早饭和中饭都是吃饺子的,早饭吃的是荤馅的饺子,午饭吃的是馅素的饺子,只有早饭的荤馅饺子是包了硬币的。小时候,我与妹妹为了吃到硬币,早饭吃了很多的饺子,到了中午,就根本吃不下去了。
初一的下午,娱乐的时间开始了,四哥会来找我下象棋,这个习惯坚持了很多年。
压岁钱自然也不能少,一般也都是初一这一天给。舅舅的压岁钱呢,一般是来接妈妈回门的时候给。
初二,去接大姑和小姑,一般每年也都是我和四哥搭伙去,分别代表我家和我大伯家。
接下来都是好日子,或者大姑小姑来了,或者我们去舅舅家。
农村的结婚、过寿等喜事,也开始在正月里扎堆举办,如初六,过六十六大寿;初七,过七十大寿,初八,过八十大寿等。
奶奶的八十大寿是在大伯家办的,爷爷的八十大寿是在我们家办的。那时,已流行在充满乡土味的县电视台上点歌给老人祝寿。爷爷的六个孙子,我、哥哥和大伯家的哥哥们,每个人出十元钱共同给爷爷点了歌。爷爷很高兴,据说邻村的人都知道爷爷过寿了,还问爷爷怎么不通知一声?爷爷说,就是自家人吃个团圆饭。
更早的记忆中,还有舞狮子、玩旱船的印象,那时候,我应该还不超过五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节日氛围,逐渐被扫五福、抢红包所替代,成为了新时期的过年风俗。有谁还记得儿时的过年往事呢?有哪些充满仪式感的过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如今,过年变的越来越简单和仓促,很多人临近大年三十才回到老家,刚到初三、初四就踏上了回城的旅途,让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中,只等来了短暂的相聚。时光不老,而父母却渐渐老去。
犹记,每一年离家时,母亲都会包饺子,父亲都会放鞭炮。
当我们背上行囊准备出发时,也会来到爷爷奶奶的小院,向他们道别。
爷爷和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走出来,与我们送别。「你哥/你姐,这一去,又得明年过年才回来啊?到时候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我们咯」。如今,爷爷奶奶与我们已阴阳两隔,唯有他们的坟茔在高铁的脚下继续守望。
相聚总是短暂,离别总是伤感,一年又一年,岁月总是匆匆向前。我们仿佛在不同的时空跳跃着生活,而过年就是这跳跃的节点。
此刻,我将零星的记忆碎片写出来,安慰我难以割舍的过年情怀,写完了,就不怕忘记了。将记忆凝固起来,好全身心融入当下的生活,不再怅惘,不再感伤。
六合号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